倫敦服務設計碩士回顧心得

Chia-ying Tsai
Feb 18, 2019

--

歲月如梭之默默地也從倫敦藝術大學服務設計碩士的課程畢業了,這篇文主要是紀錄這15個月來在倫敦學習的一些收穫,鑑於目前服務設計相關的文章不多,單純分享個人資訊,非業配。

LCC外觀(其實根本像商業大樓)一景

背景介紹

作者畢業的學校為倫敦藝術大學University of the Arts London(以下簡略UAL) 目前六間學院僅有倫敦傳播學院 London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 (以下簡略LCC) 有服務設計碩士學位的課程,學位正式名稱為 MA Service Experience Design and Innovation(不過大家跟系主任討論後為方便介紹都簡稱MA Service Design)整個課程為15個月,四個學期,九月底開始到隔年12月初結束,一個年級收約30位學生為一班。(2021更新:聽系主任說現在已經收到40人了)

畢展時同學們與老師大合照

LCC專案風格以公部門、具有社會影響力的方向為出發點,比較少有跟公司合共開發商業專案的機會。我學習的年度發展的專案有探討英國健保制度 (National Healthcare System- NHS),希望學生們提案設計給健保有更好的服務體驗。同時也有學習跟商業上專案管理,讓我們練習Agile, Google Sprit, Job to be done 等的等工具的應用。第二個案子與倫敦在地區公所合作,希望學生們能改善成人社會照護系統(Adult Social Care)評估服務的設計。另外還有一個比較特別以思辨設計(Speculative Design)為出發點,探討未來情境 2030年未來政府公共服務系統發展的可能性。最後為長達六個月的個人畢業製作(Major Project),主題依個人發展制定。

在區公所舉辦的一日專案設計工作坊與展覽。

不只是服務設計專業重視過程的發想,我覺得英國的教育本身很重視過程的重要性,會希望紀錄整個案子的流程,甚至系上每個專案都要求最後要產出一個類似一本書的報告形式,在趕作業會覺得很爆炸,但其實事後回顧發現真的是很重要的一個流程,可以再次檢視為未來的案子做改進,或是作為往後的參考。

最後每個人畢業製作的專案報告

Service designer is a team player.

除了最後的畢業製作之外,全部的案子都是老師分組的小組製作模式,遇到好組員上天堂不用趕死線,反之豬隊友讓你叫天不靈叫地不靈,但我學習到溝通的重要性,每個人文化背景不同, 英文不是每個人的母語,有時需要多花時間重複溝通確認每個人的理解是一樣的,另外每個人的專業背景不同,了解每個人特性適當個別分工,才是有效率的合作模式。

除了隊友之外,在跟使用者或與利害關係人訪談的時候,我覺得學習換位思考也很重要,以對方的角度去想,更能夠找出通點發展出適當的洞察。

學習到的收穫

時間管理,自律的重要性:這兩點是我在碩士學習到非常重要的能力,但時間表一開始老師會很明確已經制定,就是專案開始的時候已經排好死線還有發表的時間,自己或是團隊需要規劃好時間,每週會有跟老師安排tutorial 1:1諮詢的機會,在這裡沒人會去追你的進度,但自己要去掌握案子的發展,這也是之後在職場上需要用上的。

某專案的時機規劃表,先把每階段每週需要達成的目標列下來

主動找資源,獨立思考:如果在過程中有問題卡住了,自己找機會跟老師或是同儕討論如何解決,而不是一個人陷入死胡同中卡關浪費時間。我覺得這裡的教育不會“整碗端好”給你需要的資源,頂多給你的一個可以發展方向就放生你了,就是要你自己主動要找或是跟人討教,也許缺點是有時候自己會沒有太明確的方向而感到困惑,但沒有人會去強迫你去走一個可能預定鋪好的路叫你按表抄課,在碰撞的過程中,每個人的案子都是一個獨立發展的思考結晶。

學習他人優點:在跟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性格合作的過程中,一定會了解到每個人包含自己的優缺點,過程中也更認知到自己的能力還有不足的地方,認識同儕之間的長處而加強自己的能力,像是我會跟同學練習發表的技巧,而非設計本科的同學向我詢問如何挑整設計的版面。我在學習的過程中也是不斷練習反省和反思,不斷調整自己。

Peer to peer 同儕的學習之間是在LCC很重要的一環

學習行銷自己:這也是中西方文化差異一部分,在課堂上學習主動公眾發言,適當的表達自己的想法,保持安靜很容易自動被忽略,畢竟沒有人會去主動關懷你、問你的想法,對於同學或是導師的意見有疑惑或是持相反意見的話,就提出來好好討論,讓其他人聽見你的觀點。

請適時展現自己,我覺得能夠出來唸書的人必有相當的能力,請有自信地讓大家看見你,當之後有特別的機會出來時,老師或是同學就會聯想到你或是推薦給你。另外太謙虛很容易吃到虧,畢竟只會出一張嘴講得天花亂墜然後請你默默做苦力,結果在大家面前一手包攬功勞的人到處都有。

有時候活動提供給學生五分鐘的短講分享,都是逼自己要練習public speaking的機會 (緊張得半死發表的我)

英文不是母語,唯有多練習口說,並聽讀寫更多機會練習,讓語言能力能熟能生巧,英語才會越來越順,學校就是最好的練功場。

把握機會還有資源:其實系上不定時安排設計師分享或是一些相關的校外meetup,都是不同的管道認識業界的生態或是從案例分享學習,另外像是黑客松、校內短期專案等也是練習服務設計工具等很好的機會。加入學校的電子報都會釋出一些機會,google、eventbite找一下其實很多出來,一樣也是學習主動、更多的資源自己去開發,不要預期資源自己會跑過來找你,而且特別在大城市裡面幾乎每天都有不同的活動在跑,機會很多,所以懂的過濾自己需要的資源也很重要。

Practical Service Design Slack channel也是一個很多服務設計資訊的集散地

Mentor (饅頭) 導師制:在LCC有個很實用的方案叫Industry Mentoring Scheme,就是學校會依據你學的專業安排一個業界相關的設計師給你做Mentor,我十分幸運地得到一位在我很欣賞的公司內的服務設計師當我的Mentor,在專案上遇到瓶頸或是需要意見時他都給我很實用的回饋,在畢業製作上也給我適當的建議方向,在找工作時也是幫助我修改CV、作品集等等,我覺得如果在台灣有這樣的模式可以幫助在學的學生們一些方向指導,畢竟從業界的建議會幫助學生在找工作上更順利。

學習social networking:每一場活動都是一個契機或是培養人脈,這裏networking 也是滿重要的一環,永遠都不知道這次的機會或案子過後也許有其他的機會出現,也有機會跟業界的設計師接觸了解生態,或者可能因為認識A而往後A朋友B提供的機會出現(我也是因為這樣接到了一個新創公司設計案)但如果沒有提起第一步的話也是永遠沒有開頭的,不過順其自然,有緣自然成,不用為了想認識人硬去connect,有時候萍水相逢也是一種美,然後這邊的人最愛邊喝酒邊social(活動方一定會準備酒),社交上通常都是交換LinkedIn或是Twitter為主。

通常服務設計聚會安排一些工作坊或是工具的練習

後記

這篇大約總結了我在碩士學習到的一些收穫,明顯地感受到在台灣和英國學習模式不一樣,總體而言這邊偏獨立思考(放生)的策略是較適合我個人學習的風格,並非英國這邊就是完美無暇,每個國家的教育制度都有優缺點在,像我的學校為了營運考量其實比例上超收國際學生,導致資源分配沒有十分平均等等的問題,另外在英國每間有服務設計學位的學校風格導向也不盡相同,更何況不同國家也有教育文化的差異。

另外對於學服務設計,拿個學位並不是唯一途經,現在有很多不同的方式,像是自學或是短期課程等等,碩士只是我個人評估後覺得最適合我的方式。感受到服務設計在倫敦發展的能量(也許之後有機會再來分享),但這個服務設計發展的趨勢是全世界甚至亞洲都有在進行的,相信未來三五年服務設計會被重視以及有更多的機會發展潛力。

謝謝看完這篇文章,希望這些資訊對於有類似興趣的朋友們有些幫助,最後附上去年畢業展我強者同學們做的介紹影片做參考。

系上介紹服務設計還有學生畢展的影片。

--

--

Chia-ying Tsai

A Taiwanese multidisciplinary designer in the UK, working on human-centred design and social innovation. 旅英設計師,學做UX也學做服務設計。